上传时间:2024/10/10 来源:新闻中心
2016年,成都市成功获批国家第二批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并抓住试点建设战略机遇,积极开展全市管廊项目的改革探索和建设,同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0年)》,全市计划至2035年建成管廊近1000公里。成都市拟通过“环+射”等建设方式实现管廊连网成片,通过管廊成网成片的规模效益,提高管线的入廊率,促进管廊和廊内管线高效运行,并逐步构建“1+2+N”(市级总控中心、天府新区灾备中心、东部新区区域控制中心,N个分控中心)智能管理系统,建立起以总控中心为标准的统一智能化管理平台,依靠信息化技术,探索实现管廊无人化监管。 自试点工作以来,在中央、省、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成都市逐步建立健全地下综合管廊体制机制,形成适合成都本地特色的管廊建设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管廊廊体250.6公里,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成都市以提升城市建设高品质为目标,大力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通过试点工作,不间断地积累建设经验。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充分结合成都建设实际,并结合各类管线专项规划,制定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科学指导管廊建设。管廊实施前,充分征求各类管线单位及有关部门意见,在廊体设计阶段最大限度地考虑管廊后期运营维护及管线入廊条件,强化全周期建设管理。 充分整合地下空间资源,地下综合管廊与地下环形车道、地下停车场、下穿隧道、地铁等项目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空间综合利用及项目共建,如大源、雅州路地下综合管廊。 为确保管线与管廊项目在设计初期就建立和保持着高度联动性,统筹规划迁改体量、按需制定迁改实施方案,集约实施迁改工作,保障后续工程按计划推进的同时,极大程度避免了因重复迁改造成的人员、物资、时间成本;最大限度缩小了迁改造成的停电、停水、停气影响,为上下游用户、企业规避了因此造成的生产经营损失,并减小了多次迁改也许会出现的施工安全风险。 积极采用预制拼装法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积极推动试行地下综合管廊工业化建设,以此大大降低项目综合成本、大幅度缩短工期,提高施工精度,保障工程质量,防止噪声、环境污染。目前已成立成都城投科技公司等多家工业化公司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工业化生产及建设。 成都市以落实智能管网建设,提升地下管网管理上的水准为目标,对现有存量管廊进行信息化改造,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监控系统,合理分配管廊数据资源,明确数据安全保护等级,并着力实现与智慧城市系统共享,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先进的技术,构建智慧管廊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对管廊设备、安防系统、人员定位及智能疏散等远程控制和联动,打造高效、节能、安全一体化智慧型综合管廊。 成都市在进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中大胆改革、积极推动创新,注重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截至目前,已成功申请中央专项资金12亿元、省级专项资金0.2亿元、市级专项资金4亿元、国家政策性金融贴息贷款1.2亿元。目前,全市已建成项目里程141.2公里,开工在建项目里程172.7公里;累计建成廊体250.6公里,投入运营管廊项目里程54.6公里,累计完成管廊投资259.8亿元。 为配合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成都市已出台《成都市综合管廊设计导则》,推进了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设计工作;出台《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单位)职责分工,规范规划建设管理流程,要求各部门(单位)共同协作完成管廊投资、建设、运营工作;出台《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线版)》,对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线入廊工作进行规范指导,推动入廊管线手续办理;出台《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全周期管理工作的通知》,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管衔接,尽快实现管廊全生命周期管理,并研究制定了《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维护管理办法》《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竣工移交管理办法》《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智能监控系统技术导则》等相关管理文件及标准规范。 一是实现地下空间集约利用。综合管廊将原本各自单独敷设的地下管线收纳于舱室内,并与地铁、下穿隧道、人防工程等其他地下构筑物共建共存,极大地节约了成都市地下空间资源,有效协调了城市地下空间布局。二是减少“马路拉链”影响。地下综合管廊按照100年设计常规使用的寿命建设,建成管廊附近管线将入廊运营,同时廊内空间在设计初期充分征求各相关单位意见,进行了科学预留,后期如有新增管线,可实现无障碍管线入廊,避免路面反复开挖。三是提高城市安全韧性。相比较传统直埋管线,地下综合管廊对管线更有保护作用,便于管线单位巡检维护,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并处理,最大限度保障了管线运行安全;兼具人防功能的地下综合管廊,战时充当各类地下管线“生命线”金钟罩,积极地推进了成都市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1.基本情况。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综合管廊与环形车道共建,集约利用了地下空间资源,分为河西片区、河东片区,综合管廊总长度约4.5公里,连接片区28个地块(河西综合管廊连接11个地块、河东综合管廊连接17个地块)。其中,河西片区综合管廊2公里,河东片区综合管廊2.5公里。 地下环形车道及综合管廊为地下3层结构,其中地下负一层为车道层;负二层为设备夹层;负三层为管廊层。自来水、中水、电力、通讯等管线已经在管廊建设过程中陆续入廊。 2.绿色建造。一是做到了绿色规划,结合成都市城市发展及居民生活需要,规划4个舱室,分别为10kv电力舱、110kv电力舱、水信舱、备用能源舱。规划入廊管线为自来水、中水、电力、通讯等管线,并预留备用能源舱室,做到合理规划、适度预留、集约利用。 二是做到了绿色设计,在确保质量放心可靠、节约造价、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合理设计空间布局及结构尺寸及装配率。在锦云西一巷、锦云西四巷两处设置单舱支管廊,优化空间布局,减少建设成本;管廊舱室内线缆支架均采用预埋件+标准件后安装方法,极大降低了现场焊接、防锈涂层施工所带来的污染,也保证了施工质量。 三是做到了绿色施工,地基允许地段采用钢板桩等可回收支护形式,降低对环境污染;明挖基坑段尽量采用干钻成孔方式施工支护桩。减少护壁泥浆等对环境的不理影响。 1.基本情况。IT大道地下综合管廊是国家综合管廊试点项目,成都市市本级首个综合管廊PPP项目,全长约5.7公里,总投资约15.9亿元,平均造价约2.79亿元/公里。本项目合作期25年,其中建设期2年、运营期23年,已于2021年4月29日通过项目竣工验收,2021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 本项目起于IT大道以东、清水河以北,止于绕城高速内侧500m绿带内,部分段落位于有轨电车蓉2号线轨面以下,与成都市有轨电车蓉2号线、IT大道配套市政改造工程部分重合、互为同体工程。按照双层五舱断面的标准建设,断面面积约68.25平方米,入廊设施包括电力、通信、给水、燃气、雨水、污水等市政管线,是四川目前建成功能最全、复杂性最高、顶级规模的综合管廊项目。 2.绿色建造。一是统筹协调施工,IT大道地下综合管廊与有轨电车蓉2号线、IT大道配套市政改造工程部分重合、互为同体工程,三项工程在建设位置和时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所在路段土地空间存在限制,面对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线,车流巨大、频繁进行交通导改的市政道路,建筑设计企业全面统筹、综合协调,综合管廊整体的结构采取分段跳槽、平行、流水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施工,并加强施工建设过程控制和优化整改措施,改善地下结构渗漏水整治效果。二是多举措严控环境污染,严格按标准配备围挡喷淋、沉沙池、进出车辆清洗场、挖土覆盖网等文明施工设施,大大降低了建设扬尘,保障了沿线环境整洁;主动开展环境检验测试工作,配合并顺利通过有关部门的各项检查,遵守建设主管部门有关法律法规并认真执行,通过合理化安排,在夜间、雾霾期等坚决停工,在保障工期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
Copyright © 2014 小9直播足球友谊赛视频_在线观看 网站地图